
11月21日,青年指挥家孙一凡携手钢琴家陈萨,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为申城乐迷呈现了三部德沃夏克曲库中鲜少上演的“沧海遗珠”——音乐会序曲《奥赛罗》、《g小调钢琴协奏曲》及《D大调第六交响曲》。这也是孙一凡9月入职上交,成为驻团指挥后,执棒乐团的首场乐季音乐会。
挖掘“热门”作曲家的“冷门”作品
德沃夏克,作为浪漫主义时期捷克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相比他名字更耳熟能详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本场音乐会的三部作品在国内上演的次数却屈指可数,堪称冷门。

《g小调钢琴协奏曲》是其中诞生时间最早的一部,比起德沃夏克之后在技术巅峰时期的创作,以及彼时崇尚李斯特式“辉煌炫技”的乐坛潮流,这首朴实厚重、富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作品显得尤为独特。钢琴和乐队成为对话、合作的双方,独奏钢琴有时仿佛在给乐队伴奏,陈萨分享,“这种状态就像是在演奏室内乐,钢琴和乐队互相聆听、互相配合。”
《D大调第六交响曲》则集中体现了作曲家音乐语言走向成熟的标志性特征:旋律灵感来自民间音乐,温暖流畅,结构上又透出对古典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创新——第三乐章一改贝多芬与勃拉姆斯惯用的风格,首尾皆是充满力量与律动的捷克富利安特舞曲。

音乐会开篇的序曲《奥赛罗》事实上是三部作品中最晚创作的。德沃夏克本以“自然、生命与爱情”为总题,写就了三首音乐会序曲《在大自然中》《狂欢节》和《奥赛罗》,意在描绘人类情感与自然精神的三重关系。出版商最终要求将三曲分开出版,但作曲家的整体构想仍贯穿其中:三部作品以共同的“自然动机”相互呼应,形成了象征性的音乐三联画。

孙一凡说,“音乐会选取的三首曲目体裁不同,特点鲜明,为观众扩展欣赏视野的同时,也将德沃夏克创作生涯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用作品讲述这位音乐巨匠的民族底色与哲思成长。”
古典也“先锋”,“90后”指挥家“驻”146岁乐团
孙一凡是2019年第十届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国际青年指挥比赛冠军获得者,同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柏林汉斯·埃斯勒音乐学院指挥系,他曾担任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助理指挥。这位履历亮眼的年轻指挥家从2025-26音乐季开始担任上海交响乐团的驻团指挥,虽自称“新生”,但实际上这已经是他和乐团连续合作的第六个乐季。从网络点击率颇高的斯克里亚宾《狂喜之诗》,到2022年救场《千里江山》世界首演,“边弹钢琴边指挥”一炮而红,以及2024抖音新年音乐会收获超千万人次线上观看,孙一凡与上交共同度过了许多精彩的音乐瞬间。
孙一凡表示,当“90后”的他正式来到146岁的上海交响乐团履职,涌上心头的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感,“这是一种梦想成真、心潮澎湃的感觉。面对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优秀乐团,我开始思考自己能够在其中承担怎样一种角色,为之带来什么,对此我充满了期待!”

9月上任之后,孙一凡便投身繁忙的工作。除了参与乐季策划、乐队排班,他也会在演出难度较高或较为陌生的曲目前进行预排,带领乐队熟悉作品、搭建框架。前不久刚中国首演的被誉为“史上最难歌剧”之一的《沃采克》正是由孙一凡进行了将近半个月的预排,他生动地把这比作“备菜”,“放佐料”这步,即进行音乐的主观处理,则要交给当场登台的指挥家。
“面对上交这样一个百年老团,我始终心存敬畏,岁月的积淀造就了它独特的声音标识,我希望为这里注入新鲜血液,带来属于年轻人的灵感,也吸引更多同龄人走近古典音乐。”目前,孙一凡也在上海音乐学院师从余隆攻读博士,“余隆总监对学生很有耐心。他的课堂不止在学校,也在音乐厅里,在他休息室,也可能是回家的路上。他常常会说一些能够突然点醒我的话,让我在专业上得到很大提升。指挥之外,他也向我传授了许多乐团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识与经验,给我这个‘小白’带来了思维上的巨大改变。”
这样的想法与上海交响乐团一以贯之的“先锋古典”理念不谋而合。孙一凡说,“古典音乐也曾是每个时代最鲜活的声音,我们有责任推动音乐在当代朝着未来继续发展。从《乒乓协奏曲》《中国厨房——味觉的盛宴》等近年来的原创委约作品,到与二次元游戏、当代艺术、电影、舞蹈等的破圈跨界,上交不仅让古典音乐焕发时代活力股票配资注册,也让它的触角延伸至了更广阔的天地。”
百川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