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办的“PIFI优秀青年科学家植物工厂系统模型暑期培训班”在沪开幕。
本次国际培训项目基于中国科学院与荷兰科学研究组织(NWO)的双方共识,汇聚了以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为核心的中欧顶尖教学团队,旨在为全球植物工厂这一未来农业的核心领域,系统性地培养下一代掌握前沿系统建模与控制技术的青年科研力量。
“植物工厂系统模型国际培训班”开幕式
多位嘉宾在致辞中指出,植物工厂与设施农业是实现农业工业化、智能化的必然途径,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培训班的举办,是深化中荷两国在智慧农业领域科研合作的具体行动,也是中国科学院布局未来农业、强化对欧合作的重要平台。
本次培训班吸引了来自瓦赫宁根大学、波茨坦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等欧洲顶尖院校,以及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逾50名优秀青年科学家。其中中欧学员各占半数,构建了一个真正的国际化交流环境。
朱新广研究员介绍光合作用检测机器人
在10天的暑期培训班中,学员们将沉浸于系统建模培训及前沿研究学术交流。培训班课程内容设计兼具前瞻性与实用性,涵盖了稳态光合作用模型(FvCB模型)、光合作用动态系统建模、基因组尺度植物代谢建模、GreenLab植物生长模型、功能-结构植物模型(FSPM)、植物工厂环境气候建模与控制、计算流体力学(CFD)应用以及智能控制系统等核心议题。培训采用“理论讲座+动手实操”相结合的模式,确保学员能够深度掌握从植物生理到环境控制的整个系统链条的建模与优化技能。
除了密集的课堂学习,培训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包括参观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植物培养室、核心设施中心以及田间试验站,及在南昌的学术交流。这些活动旨在让学员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科研场景相结合,促进学以致用。
外籍学生观察研究材料浮萍
本次培训班由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项目、PIFI暑期培训班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共同资助,展现了国家层面对此方向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的强力支持。本培训班计划打造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年度品牌项目,并以此为核心纽带,积极推动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机构建立更稳固的伙伴研究所关系广西股票配资,共同支撑全球设施农业技术的迭代创新与产业升级。
百川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